臺灣融合教育第一人吳淑美教授分享27年經驗:如何讓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達到“雙贏”
南奧君 南奧學校2018/11/7
人人發展,發展人人,點擊藍字關注
導語
每年新生入學,安排2名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,這是南奧學校踐行多年的融合教育,但家長們依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慮:這樣真的能實現共贏嗎?班上有幾個特殊孩子,如何保證課堂秩序?和特殊生同班,如何實現各自的教育目標?
11月2日,有著27年融合教育實踐經驗的臺灣清華大學(原新竹大學)吳淑美教授作客南奧學校,為南奧家長、老師分別做了兩場精彩的講座。把融合教育的行為放在20多年的時間長河裡觀察,吳教授的實踐與省思,向大家展示了另一個世界。
融合教育不僅是為特殊生
27年前(1989年),獲得美國密蘇裡大學特教哲學博士的吳淑美,第一次將“融合教育”引進了臺灣,她把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:1的比例,放在一個班一起學習。這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,就是融合教育。實際上,在發達國家踐行已多年,特殊孩子獲得了與普通孩子一樣的教育機會。
1989年吳淑美的融合教育班在臺灣就像是個“實驗”,最初是16個孩子+5個特殊孩子,自己的孩子吳晉暄(普通生)就是其中一員。1994年,“實驗”升級到小學。2000年,開始辦初中,每班24人,其中6人為特殊生。可以說,辦學過程比較波折,幾經坎坷。
但提及初衷,吳淑美認為,融合教育絕不是在為特殊孩子辦學,“所有孩子在一起學習,民主才能發揮功能。只有和不同特質的人互動,才能學得更好。把特殊生和普通生合班教育的模式,其實是教給孩子對待一個真實完整的世界。”
多元氛圍,孩子的心更柔軟
在融合班的孩子,最後怎麼樣了?吳教授介紹,事實證明,融合班的孩子學習成績並沒有受到特殊孩子的“拖後腿”,融合班的普通孩子基本100%考上大學,其中三分之一進入了理想大學,而一些資優的孩子,有的還讀了博士;融合班的特殊孩子,他們完成學業,也學到生活中的基本技能,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,靠自食其力找到工作,現在生活得也很好。
“多元的學習氛圍,孩子的心會更柔軟。”吳教授說,通過多年的實踐,融合班的孩子不但沒有受到不良影響,反而變得更好!在融合班學習,普通孩子獲得的成長,比他們在普通班更多——孩子們獲得了一顆“美麗的心”,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,學習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,懂得以同理心替人著想,而這些,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嗎?
融合教育怎麼上課?
融合教育更考驗教師的教學水準,需要教師在同一堂課上,根據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,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,激發學習興趣,“所以我們更需要的是有創意的老師。”
一門考試,面對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,就得出兩份以上的試卷,一門課,面對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,就得佈置兩種以上的作業。吳教授說,操作上需要很多技巧,比如同一門考試出兩份試卷,先設置普通孩子要達成的目標,出普通孩子的試卷,在這個基礎上,針對特殊孩子再將目標下調,出第二份試卷,這是相對容易操作的方法。
在融合教育的課堂,教室的擺設並不像一般的學校那樣,對著黑板排排坐,而是分成小組圍著圓桌上課,每一組都有普通生和特殊生,小組合作也成為了課堂上較為常見的討論形式。
灌輸、填鴨式的教學是不適應融合教育的。比如在融合班老師教速率不會只講述,而是讓孩子們到操場上去跑步,通過親身體驗跑步的快慢,理解速率的概念,特殊孩子雖然不能理解,但起碼也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。
作為家長,不免有些擔心,如果特殊孩子進入了普通的課堂,會不會對教學產生不良影響,比如自閉症孩子的尖叫,或者攻擊其他人等行為。“所有的行為都有原因,可以去瞭解分析,很多問題都是有解決方法的。比如尖叫,下課尖叫就是很高興,上課尖叫、到處走動大部分是因為聽不懂。如果一個孩子程度嚴重到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,我們也會建議去特殊學校做康復訓練,這樣可能對他更好。”吳教授說。
我們在做相同的事!
在給南奧老師做講座前,吳教授抽取閱讀了部分南奧老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,她感歎道:“我發現你們老師很棒,你們在做的事,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!”
事實上,南奧學校多年來一直在踐行特殊學生隨班就讀融合教育,教學觀念和方式早已革新,融合、多元這些概念也早已深入南奧的教學實踐中,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對老師們來說並不陌生。在聽課過程中,不少老師們感言:“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嗎?”聽完講座,老師們表示,更有信心,也獲得了更多教育教學的方法和啟示。
作為大學教授,吳淑美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,她辦過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融合班,也開設雇傭特殊人士的面店、餃子店,近年來還拍了三部融合教育紀錄片(《同班同學》、《聽天使唱歌》、《晨晨跨海上學去》),其中《晨晨跨海上學去》獲休士頓影展紀錄長片銅獎。
但她笑言自己“和你南奧的鄭校長一樣,辦學期間,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是呆在課室聽課,因為這樣才能真正發現教學中的問題,及時進行調整。”
南奧學校校長鄭鐵軍說,吳教授用身體力行的實踐和研究,向我們證明和說明這個道理,在融合班獲得的這些美好品質,恰是孩子們日後得到更大發展的必需滋養。對坐滿會場的家長而言,get到這一點,並成為信念,應是這次講座是最大的收穫。
最後,南奧學校校長向吳教授贈送紀念品,合影留念。
廣州南奧實驗學校演講
